纪伯伦

纪伯伦简介:

纪伯伦·哈利勒·纪伯伦(阿拉伯文: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;英文:Gibran Kahlil Gibran,1883年1月6日—1931年4月10日)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、画家,其主要作品有《泪与笑》《先知》《沙与沫》等。
笑与泪
笑与泪

太阳从那些秀丽的公园里收起了它最后一道霞光,月亮从天边升起,温柔的月光泼洒在公园里。我坐在树下,观察着瞬息万变的天空。透过树枝的缝隙,仰望夜空的繁星,就像撒在蓝色地毯上的银币一样,远远地,听得见山涧小溪淙淙的流水声。

2020-04-09 18:41:23阅读全文

奴性
奴性

人是生活的奴隶。奴性用凌辱遮住人们的永昼,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。

2020-04-10 19:23:33阅读全文

认识自我
认识自我

一个雨夜,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,开始翻阅起旧书。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,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。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“认识自我”的一段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……赛艾姆掩卷着深思,心中悠然荡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。

2020-06-28 19:08:37阅读全文

黑夜与黎明之间
黑夜与黎明之间

我在船两侧涂上落日余辉般的土黄、春慧般的嫩绿、天空似的瓦蓝和晚霞的血红浓船帆上,画上引人注目的奇异图画。涂画完毕,我的思想之船像先知的梦幻一样,开始进游在浩渺沧海与无垠长天之间。船驶人祖国的港口时,人们争相迎接,人人欢呼雀跃,个个赞不绝口,只听锣鼓齐鸣,凯歌高奏,随之将我迎进城里。

2020-06-28 19:09:37阅读全文

自我认识
自我认识

一个雨夜,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,开始翻阅起旧书。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,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。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“认识自我”的一段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……赛艾姆掩卷着深思,心中悠然荡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。

2020-04-20 13:21:29阅读全文

岸边一捧沙
岸边一捧沙

爱情的忧愁歌唱着,知识的忧愁谈论着,欲望的忧愁悄语着,贫穷的忧愁号哭着。但是,还有一种忧愁,比爱情更深沉,比知识更高贵,比欲望更有力,比贫穷更苦涩。不过,它哑然无声,眼睛像星星一样闪闪发亮。

2020-03-27 02:48:54阅读全文

神赐福的城市
神赐福的城市

在我年轻时,听人说起过这么一座城市,城中每个人都遵循《圣经》的教义生活。

2020-05-03 00:00:01阅读全文

疯人
疯人

我在精神病院的花园里碰见了一个年轻人,他看上去面色苍白,人很可爱,富有奇想。我在他旁边的长凳上坐下,我问:“你为什么会在这儿呢?”

2020-05-03 06:00:01阅读全文

纪伯伦详细介绍:

早年生活

1883年1月6日,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贝什里村。 1895年6月25日,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,纪伯伦的母亲卡米莱带其前往美国,居住在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。纪伯伦一家生活艰难,靠卡米莱沿街兜售物品维生;9月1日,纪伯伦就读于波土顿奥利弗·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,纪伯伦在学校接触了西方文化,他的名字也被美国化为更简略的哈利勒·纪伯伦。

涉足美术

1896年12月9日,纪伯伦结识波士顿文艺界人士弗雷德·霍兰德·戴伊,在戴伊的激励下,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。

1898年3月8日,纪伯伦参加戴伊举办的画展,并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封面;9月,纪伯伦只身回到黎巴嫩学习民族历史文化,了解阿拉伯社会;同年,就读于贝鲁特希克玛学院。

1899年夏,回故乡贝什里看望父亲哈利勒,并创作了多幅古代阿拉伯诗人画像。

文学生涯

1901年,纪伯伦回美国后母亲、妹妹、兄长相继逝世 。1903年,与约瑟芬爱情受挫,专心致志作画;同年,开始写构成散文诗集《泪与笑》的文字,并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《侨民报》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,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,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。截至1908年间纪伯伦在《侨民报》陆续发表50多篇散文诗,总标题为《泪与笑》。

1904年5月,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,其中《灵魂皈依上帝》与《痛苦的喷泉》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·伊莉莎白·哈斯凯尔,两人自此结为挚友。

1906年,出版短篇小说集《草原新娘》,艾敏·胡莱卜作序。进一步扩大了纪伯伦在美国阿拉伯移民读者中的影响。

1907年,发表短篇小说集《叛逆的灵魂》,该书发表后,土耳其政府宣布其是“危险的,叛逆的,毒害青年的”,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,纪伯伦被定下叛逆分子罪名;6月13日,进入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学习,受到奥古斯特·罗丹、奥金·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,与神秘派画家布伦诺交往甚密;10月4日,创作《我的生日》,并开始对尼采作品,耶稣传记,宇宙成因理论等发生兴趣;同年,纪伯伦开始在法国从事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,并为当时知名艺术家画像。

1909年7月,和朋友艾敏·雷哈尼去伦敦参展博物馆,继续学习绘画;7月开始从事政治活动,与阿尤布·萨比特,舒克里·哈尼姆等筹建政党。

1910年,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,展画《秋》获银奖;年底移居波士顿。在祖国独立的政权形式问题上,与在巴黎和美国的朋友发生分歧,这阻止了他去巴黎参加那里举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会议。

1911年,开始写《暴风雨》;4月末发表中篇小说《折断的翅膀》 ,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,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;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,引起许多批评和疑问。外界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;4月16日玛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,自此纪伯伦为爱情描绘的目标即独身;5月2日参加土耳其大使召开的宴会,同月出于事业发展的考虑,迁居当时美国的新兴文化中心纽约,并居住在纽约的艺术家聚居区格林威治村。

1912年,画《三个女人》等画。从巴黎返美后,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、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。6月16日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。

1913年(一说是1914年)4月16日,《艺术》杂志主编纳西布·阿里德汇集了《泪与笑》全集出版。

1914年2月,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,展出75幅作品。受弗里德里希·威廉·尼采超人哲学影响,开始写《疯人》,并与玛丽一起把《疯人》译成英文。其间,《新月》《闪电》《西方明镜》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。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,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。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。

1915年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 。1916年,纪伯伦与文学家米哈依勒·努埃曼结交。1920年4月28日晚,《笔会》正式成立,纪伯伦当选为《笔会》主席,米哈依勒·努埃曼为顾问。纪伯伦亲自绘制社徽。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。8月中旬,出版《先驱者》。

1921年春天,纪伯伦患心脏病;同年,《笔会诗文选》在纽约出版,收集了纪伯伦、努埃曼等人的散文、诗歌共43篇。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,发表评价极高的评论,《笔会》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。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诗集《暴风雨》。

1923年,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《先知》 。许多俱乐部、家庭都公开朗诵之。4月6日《旅行家》杂志报道希沃尔转述法国驻美大使、《疯人》法译者贝业尔·杜兰克斯在《疯人》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:感谢上帝,在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。5月8日,尤素福·托玛·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《珍趣篇》。6月16日重印《珍趣篇》。9月3日及17日中国《文学周刊》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《先驱者》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:《批评家》、《张雪白的纸说》《价值》《别的海》《圣的愚者》。

1924年,穆罕默德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论集《在文学世界》。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,包括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等名人。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。

巅峰时期

1925年,《先知》法译本、德译本出版 。1926年,正式发表《沙与沫》 。开始写《人之子耶稣》,18个月后完成。参与印度人苏尤德·候赛因主持的《新东方学会》杂志,为其撰稿;同年,玛丽·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结婚,迁往佐治亚州,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。

1928年,完成《先知园》,开始写《流浪者》、《大地诸神》;同年夏天,《人之子耶稣》完稿。秋季在波士顿出版,被称为纪伯伦福音。阿尤布·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。可他仍留在美国,称自己在纽约艺术家公寓中的画室为禅房。

人物逝世

1929年,纪伯伦健康状况恶化,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绘画、著述、校订等方面 。开始构思论威廉·莎士比亚、米开朗基罗·博那罗蒂、巴鲁赫·斯宾诺莎和路德维希·凡·贝多芬的专著。

1931年4月10日,纪伯伦因肝硬化和肺结核而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,享年48岁;8月21日,灵柩运回黎巴嫩,首都贝鲁特举行迎灵仪式。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,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。